衣服一洗就掉色?常见标准洗液沾色测试差异
摘要:刚买的衣服一泡水,整盆水秒变“酱油汤”?深色衣物越洗越旧或是浅色衣服被染色“毁容”:
刚买的衣服一泡水,整盆水秒变“酱油汤”?深色衣物越洗越旧或是浅色衣服被染色“毁容”:
掉色不仅是颜值杀手,还可能暗藏健康隐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衣服如此容易掉色呢?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衣物掉色的秘密,从国家标准到生活妙招,手把手教你护色不翻车!
01掉色真相
你的衣服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衣服掉色,本质是染料和布料“感情不牢”。就像胶水粘不紧的贴纸,一碰水就掉。国家标准用“色牢度”来衡量这种“感情”的牢固程度,标准越严格,要求掉色越少。
色牢度
“色牢度”是指染色织物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经受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褪色程度或者与其他织物间的沾色程度。是织物的一项重要指标。
色牢度可分化学性色牢度和物理性色牢度。
“化学性色牢度”是指有色纺织品的颜色变化是由化学因素而导致的染料分子链被破坏或者发色光团被破坏而导致的颜色变化。
“物理性色牢度”是指有色纺织品主要由于外界物理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染料部分脱离纤维现象引起的颜色变化或者沾染其他织物所脱落的染料而造成的沾色污染现象。
色牢度的评价可分为“变色牢度和沾色牢度”这二个部分。
物理环境因素引起的变色牢度和沾色牢度均需要考核,如水渍色牢度、水洗色牢度、汗渍色牢度、耐唾液色牢、染料转移等项目,也有仅考核沾色牢度的项目,如摩擦色牢度。
化学因素引起的一般仅考核颜色变化,如光照色牢度、耐氯漂色牢度、耐非氯漂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耐酚醛泛黄色牢度等。
洗液沾色
"洗液沾色"是指洗液在洗涤衣物后发生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服装的色牢度水平,即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结合的强度。如果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的结合力强,那么在洗涤过程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键不易断裂,从而进入洗液中的染料分子较少,导致洗液颜色的变化不显著。相反,如果色牢度不佳,染料分子容易从纤维中脱落,使得洗液颜色变化较为明显。
02实验室揭秘
目前洗液沾色国家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对洗液沾色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有FZ/T 73020-2019《针织休闲服装》、GB/T 8878-2023《针织内衣》、GB/T 22849-2024《针织体恤衫》、GB/T 21249-2024《服装理化性能的检验方法》。
03掉色4大“元凶”
影响洗液沾色程度的因素
1染料太“渣”
廉价染料就像“海王”,和布料随便“勾搭”,一洗就溜。
选用的染料本身的色牢度就不高,与纤维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结合键。
2浮色没洗清
染色后没“搓澡”,表面残留染料遇水秒溶解。
面料染色后漂洗不充分,表面含有大量的浮色。
3面料爱“掉毛”
磨毛、抓绒的面料,细绒毛自带颜色,一洗就“脱妆”。
面料进行过磨毛或拉绒处理的,处理后面料上的细微绒毛没吸干净,这样的服装洗涤时这些极微小的有色绒毛就进入洗液中,从而使洗液颜色变深。
4水温太高
热水是染料的“分手大师”,温度越高,掉色越狠!
现在很多家用洗衣机都有热水洗涤功能,但洗涤温度越高色牢度就越低,表现在洗液沾色上就是洗液颜色越深。
04护色急救包
3招让衣服“洗不褪色”
● 温和型:认准“护色”“中性”标签,pH值7-9最友好。
● 避雷成分:漂白剂、强碱性(如洗衣粉)——分分钟让染料“离家出走”。
控制水温+时间
● 深色衣物:冷水快洗(别超30分钟),避免“温水煮染料”。
● 真丝/羊毛:30℃以下温柔手洗,别让娇贵面料“瑟瑟发抖”。
懒人神器
● 防染巾:吸走游离染料,拯救混洗的浅色衣服。
● 洗衣袋:减少摩擦,防止染料被“暴力剥离”。
05健康警报
这些情况快扔衣服!
刺鼻异味
可能是甲醛超标,赶紧清洗晾晒!
皮肤瘙痒
禁用染料作祟,别拿健康赌颜值!
一擦就掉色
用白布摩擦衣物,若明显沾色,直接拉黑!